欢迎光临人才招聘无忧网

资源分配人才培养,配置人才资源

时间:2024-06-03 00:32:02作者:人才招聘无忧网 分类: 如何正确培养人才 浏览: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资源分配人才培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资源分配人才培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事业单位改企业单位,事业编制怎么办?

事业单位改制成国企,说明原来事业单位本来就属于企业化运行,自支自收,只不过是多了编制这个遮羞布而已,和别的国企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资源分配人才培养,配置人才资源

在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中,被划为三类事业单位,都会去编制化,从事业单位中剥离,成为企业。其实这对好些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来说是一定的放开,单位可以有更多的人权,事权,财权,有利于原单位更好发展。

再说对于个人而言,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改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所以你的编制不会丢掉,会继续保留,待遇不变。编制随着老人退休慢慢收回,所以也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我感觉这次事业单位改革肯定会考虑职工后续安排,以大局稳定为重。最后祝你好运。

事业单位改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部分采取聘用合同签订制趋势。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也是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趋势,也是区别于机关公务员制度和企业劳动合同制度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签订聘用合同范围和对象:(一)、所有事业单位及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不含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与本单位在职列编的工作人员均须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二)、事业单位编外聘用和自行聘用工作人员,可按国家或地区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对经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事业单位名称发生变更的单位,须重新签订聘用合同。

编制全部收回。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最后完成时限是2020年底,也就是说还有不到3年时间,从事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也就是像您所在事业单位类型,整体转为企业,收回事业编制,人员按照劳动合同法管理,进入市场竞争环节。这是大的方向,过去国有企业改革也是艰难推进,其中最难的就是人员安置问题。

效益好的事业单位,转企后可以放开手占领更多社会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增加,职工获得比在事业编制时候更多报酬,自然是高兴,愿意转为企业。

有效益好的,就有效益不好的事业单位,这样的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政府继续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在土地、税收、财政、固定资产等给予政策支持,这是情有可原的,确保转企后人员最低待遇问题。有些地方采取了折中办法,收回事业编制是原则,但保留老职工退休时待遇按照事业单位办理,新入职一律按照企业劳动合同法管理,很有智慧的人性化办法,解决了人员安置最难的环节。

事业单位转为国有企业,最难的就是解决人的问题,编制必须收回,人还得安排好,考验各地方事业单位改革的水平。

毋容置疑,职工身份肯定随单位性质的改变而改变。

怎么会提出这么个问题?是担心当下丰厚待遇一去不复返?还是忧虑将来养老待遇减半?这种远虑必带来近忧。单位改制,咱们职工个人是左右不了的,该咋整咋整。至于往后养老金的核算就要看你们单位的生存能力了,你们若还一如既往高收入,届时退休养老金还是照样高,就如电力、银行等高收入垄断企业退休人员工资还是可观的。

本人也是事业单位一员,一直关注事业单位改革。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事业单位改企业,涉及到几千万人的利益,所以得有个过渡期,会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有个新老交替的时间点。所以“老人”是不用担心编制问题,“新人”涉及不到编制问题。如果能调到行政类或公益类单位,这些就不是问题了。

自收自支类编制取消,今后不会再有这种编制类型。如果是全额或者差额事业编制,则是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剥离原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整合到其它事业单位,原来的事业编制和使用编制的人员随之安置到新的单位。

一、关于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的去向说明: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是地方政府在管辖范围内,因为编制紧缺,根据实际用人要求,由当地机构编制部门自行核定的编制类型,其经费支出等由当地政府财政部门承担,管理也由地方政府人事部门管理,只需要到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即可。随着机构改革的发展,中编办明确要求,除了国家规定的行政编制、工勤编制、事业编制之外,不允许存在其它编制类型。事业编制也只能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分为全额供给和差额供给,所有自收自支类地方自定事业编制全部核销,人员妥善安置。2014年开始,大多数省份已经不再承认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全面进行了清理整顿,将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或者剥离管理职能,成立新的事业单位,或者整合到其它事业单位。

二、关于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人员去向问题:1、正式职工。通过人事部门正式安置的工作人员,比如招考、大学毕业生安置、复转军人安置,以及事业单位正式人员调动、提拔等正规渠道进入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的人员,一种是随着管理或者公益服务职能,划转到新的事业单位工作,根据新单位属性,使用全额或者差额事业编制。

2、聘用人员,或者是临时工、违规进入体制内人员,随着自收自支类编制的取消,和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可以选择自主择业,或者安置到新改革成立的企业,不再保留事业人员身份。

二战各国部队都不是每人有枪,部队轻武器是如何分配的?

各个国家的军队里边,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会配备枪支,这个就需要看你是什么兵种了。在军队中通常是分为战斗兵种和战斗支援兵种,通常战斗兵种里边轻武器的配备会多一些,而战斗支援兵种中,轻武器的配备情况就是比较少一点了。
步兵部队中枪械配备的最多,因为枪械是是步兵部队的主要作战武器。
步兵部队里边,象重机枪这种班组使用武器,一个重机枪组里边一般不会再配有其他枪械。

一般步兵部队由于是和敌军直接接触,战斗的机会比较大,所以一般轻武器的配备就比较多,同样的情况骑兵也是这样,炮兵部队中一般每门炮的炮手会有-2支步枪,但是其他的人员都是没有枪械的。
炮兵部队中,一般每门炮就是有1-2支步枪,其他人员并没有配备枪械,炮兵部队
主要武器是炮,不用枪。

这个比如象日军在抗战初期的常备师团,包括挽马和驮马两种,每个师团有24000或者28000人,装备步骑枪14900支,掷弹筒144具,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

其中,师团司令部有330人,165匹马,各种枪95支,非机动车63辆。而一个步兵联队人员3747人,马526匹,各种枪2590支/挺,各种炮14门,掷弹筒76个,非机动车256辆。步兵中队有194人,各种枪174支,掷弹筒6个。这里边可以看到,越是一线的作战部队,配备的武器就比较多,而象司令部一类的单位配备的武器肯定是不多,因为象司令部直接接触作战的机会比较少,所以配备的武器也少。
辎重兵部队由于主要担负运输等运输任务,直接作战的机会不多,象日军的辎重兵很多就是给一把刺刀自卫。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特别是敌后游击战的发展,辎重兵部队配用的武器也开始增加。

日军的辎重兵还算好的,苏军的一些后勤人员,象赶马车的车夫,手里只有马鞭,有的时候这些大车夫会想办法去弄一些手榴弹什么的防身用。

而在各个兵种中,一般是象步兵部队,炮兵,骑兵,这些部队配备的武器比较多,而象辎重兵,宪兵,工兵这些部队配备的武器就比较少。不过,这些都是编制上的数字,实际的军队中,通常都会有一些储存的武器,这样子做主要是补充战斗中的损耗,而这种储存的武器在紧急的情况下,通常会发给原来没有武器的士兵,把这些士兵当作普通步兵使用。

相对来说,象美军这种财大气粗的,配备的枪械也比较多,象司机,文书这种在其他国家一般没有枪的人员,美军是还研制了M-1卡宾枪给这些二线人员使用。不过,除了自己国家发以外,一线的作战部队,通常还会使用一些缴获的武器,主要是冲锋枪或者手枪这种短小轻便的枪械,给一些没有武器的士兵自卫用,不过这种武器就不会出现在编制表里面,用坏了子弹打完了就扔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步兵班装备轻武器,二战时按人员比装备轻武器最多的是德军,德军的机枪副射手配备手枪,弹药手都配备98K, 炮兵普遍配备轻武器,有手枪,步枪,冲锋枪是标配。后勤部队也是能配枪的决不偷懒。日军差很多,一般一个甲种师团2万多人,有步枪8、9千只,轻重机枪各几百挺,副射手,弹药手一般不配备轻武器,后勤人员比如汽车兵、马车夫,都不配枪,普通炮兵不配枪,炮、后勤的军官都有手枪、战刀,战刀是军官、军曹的标配。国军比日军差一些,但是步兵人手有枪能做到,抗战初期的川军除外,共军就不说了吧,有什么用什么,大刀不灵,倒是红缨枪把鬼子扎得够呛(又长又轻)!英军比日军强一些。美军的后勤兵,炮兵不如德军多,不是没有,主要是懒,一线步兵倒是自己又花钱配备了很多手枪,中下级军官也也都主动配备长枪。在太平洋战场几乎是人手两枪,手枪尤其是1911大口径子弹(.45)对付鬼子的刺刀很有效,也把小鬼子整够呛!苏军跟美军差不多,意军太渣,懒得了解,不太清楚。

人人有枪,那是绝对不会的。

可能许多朋友们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一支军队,不能保证每人一支枪吗?如果不能保证每人一枪,那么怎么打仗啊?

可是,如果我来告诉你,1949年的我军,员额400多万,平均只有二个人一支枪,就靠这样的装备,消灭了八百万国民党军队,你会不会觉得我在乱侃一气?

直接用数据说话。

1949年6月的时候,解放军全军的武器数字是:

步枪+马枪,1362426支;

短枪(包括驳壳,撸子,左轮,王八盒子这些)一共194406支;

战防枪(反坦克枪)401支;

信号枪1963支;

以上合计1559196支;

二战期间装备最好的就是美军,他们不仅可以人手一枪(炮兵和操作其它重武器的士兵除外,以下同),武器选择空间很大,不同级别、不同军种配备的武器各有千秋。

二战时期的美军步兵,最基本的武器就是加兰德M1半自动步枪,军官和机枪手配备柯尔特M1911手枪,其它士兵则操作各种冲锋枪、机枪和各种火炮。

德军的装备也不必多说,装备水平仅次于美军,在苏德战争前期都是压着苏军打,凭借的就是火力优势。德军最基本武器是98K毛瑟步枪,再就是大名鼎鼎的StG-44突击步枪,德军还大量装备了鲁格手枪。

日军虽然没有美德军队装备水平那么高,但发动战争也经过了几十年进行准备,人手一枪是没有问题的,不然就不会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军造成那么大的伤亡,日军的装备是以三八大盖为基础,后期换装99式步枪,火力远逊于美军。

日本关东军在日本投降前,装备也非常差,已经不能达到人手一枪,三分之一的军事物资被运到了国内,用于进行最后的抵抗。所以当预感到苏军将出兵东北的时候,关东军兵员严重不足,不得不让日本侨民和学生中加入到队伍中滥竽充数,枪支也不够用,即使把伪军和警察的武器调配到部队也满足不了要求,以至于关东军将领抱怨“我们很多士兵,连自杀用的竹棍都没有。”

二战中武器装备水平最差的是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八路军在被国民政府改编的时候,只有三个师编制,多出的部队得不到武器供应。

二战期间人均枪支谁最少?真实的扩军远比你想象的难得多

通常来说,一支部队不可能人手一支枪。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主力74师,总兵力3万多人,拥有武器包含了75毫米山炮24门,37毫米战防炮34门,八二迫击炮29门,美式八一迫击炮22门,美式六零迫击炮251门,火箭筒46具,二八式枪榴弹94具,美式枪榴筒546具,英式五五战防枪45支,勃朗宁重机枪143挺,七九重机枪34挺,勃朗宁轻机枪992挺,美式冲锋枪2963支,美式步枪14472支,七九式步枪1682支,共有机动车23辆,马3559匹。

不难发现,即便是最精锐的部队,也不可能是人手一支枪,能做到人均0.5支枪,就很充足了。

当然,往往是人均枪支越少的军队,反而有可能装备水平更高。各种炮火车辆的配置,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火力和机动性,相当一部分操作员并不需要也不能配置轻武器,有时候需要步兵保护他们。

比较特殊的是八路军。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开始只得到了4.5万人的编制,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和枪是富余出来的。所以,1937年太原会战失败后,八路军大量挺进敌后,扩军运动就轰轰烈烈搞起来了。

1938年2月18日,任弼时向中央的报告说,截止到1937年12月,仅四个月时间,八路军增加了57395人;但枪支却只增加1万多支。这样算下来6个人里面只有一支枪。此时,八路军总人数达9.2万多人,有长枪2万多支, 短枪2070支,手枪 400支,手提花机枪514 支,轻机枪520挺,重机74挺。因此,八路军平均每四个人才拥有1支枪。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二战时期,每个国家对于轻武器的分配各有不同,根据自身国家对于战斗的理解,会采用最标准的适合自身的搭配方法!

二战依然是崇尚陆军至上理论的,所以每个国家的步兵班都搭配了自己认为最强大的火力配置。今天,我就拿二战时德国国防军的步兵班配置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人员分配:

德国步兵班一般会有一名士官作为班长,配上九名上等兵或下等兵组成!

职务分配:

班长和副班长携带冲锋枪各一支(MP38),各三个32发弹匣,各两个手榴弹,班长一把防卫手枪。(随着战争发展,副班长改为98K步枪)。

机枪手和两个副射手:一支多用途轻机枪(MG42),两只备用枪管,机枪手和第一幅射手各携带一支防卫手枪(P38),其中第一副射手带一支98K步枪,4个50发机枪弹鼓,第二副射手携带一支98K步枪,两个300发机枪弹鼓!

其余士兵各携带一支98K步枪,90发子弹,两到三枚手榴弹!

总结:这就是二战时期,德国国防军正规的武器配置。总计冲锋枪✖️2、轻机枪✖️1、手枪✖️3、步枪✖️7、手榴弹✖️20,子弹无算!

退役军人事业编最好去哪个部门?

那么,士官转业进事业单位选哪些部门好?

主要掌握三个原则:

第一,看财政供养性质,尽量选择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士官转业事业单位不论在何种岗位,都是统一使用事业编制,编制性质没有区别,主要是单位和岗位区别。那么,怎么选择就要看单位的财政供养性质,一般来说,全额拨款好于差额拨款,差额拨款优于自收自支。特别是自收自支单位,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今年底前将全部完成改企,士官选择转业事业单位一定要注意这点,不要贸贸然选自收自支性质机构,刚单位就没了编制。

第二,看机构性质,尽量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行政执法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行政执法类基本上是参公性质,士官转业后是工人身份,按照规定不能参公,不具备进入行政执法类事业机构的条件。剩下来只能选择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两种。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如前面说的,已经确定要改企,下一步发展如何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从稳定性来讲,士官转业最好选择公益类事业机构,其中又以一类为佳,比如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二类部分效益较好的单位也可以考虑,比如医院、高校、高职高中等。

第三,看岗位情况,尽量选管理岗或专技岗。士官转业,目前各地的政策原则上只能安排到工勤岗位。这也是士官转业最好的安排。不过现在政策正在放宽,很多地方逐步开放了口子,允许士官转业安置到管理岗或专技岗,尽管人事档案中仍保留工人身份,毕竟是从管理岗和专技岗起步,工资待遇和以后的晋升都比工勤岗要强。如果有这种机会,尽量不要放过。

士官转业地方,从稳定性考虑肯定优选事业单位。但也要因人而异。个人如果比较有上进心,能力也不错,对自己有信心,也可以考虑进国企,比较容易找到机会,且国企对身份的限制和要求不是太严格,有利于转换身份;反之个人比较喜欢稳定和安逸,则选事业单位,毕竟有编制傍身,无论机构怎么改,只要是差额拨款以上性质的编制,大概率不会被改掉身份。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士官转业选岗尽量选全额拨款性质的公益类事业机构的原因所在。

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资源分配人才培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资源分配人才培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